帮助 |  登陆 |  注册 | 网站首页
4294

中国设计:对西方表达与对话

 评论(130)浏览(15419)[转帖]2008-5-10 17:00:28  

 

    “中国设计”这个话题的流行,还是最近几年的事,同时出现的是一批年轻的新锐设计师。他们大多数都具有中西方双重的教育背景,一面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民间文化中寻找核心元素,一面以现代的方式进行演绎;而他们的活动则常常是面对西方寻找表达中国的途径。

 

 

    2006年底,六位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奔赴法国参加国际设计双年展,这是中国年轻创意力量首次出现在国际设计领域,并由此引发了“中国设计”的热潮。

 

 

    很多人都在追问:什么样的设计才是“中国设计”?对于这个问题,不同年龄层次、不同教育及阅历背景的设计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:年龄较长、长期浸润在中国本土及传统文化中的设计师们,往往倾向于传统的形态和手法,文化意味浓厚,带有一种“回到过去”的沉潜气质;而年龄较轻且大部分具备中西方双重教育背景的设计师们,则更偏爱抽取一种或几种典型的中国元素,以极具现代感的方式重新加以演绎,从而表现出一种“面向未来”的锐意进取姿态。但是在所有这些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中,有一点是共同的,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发掘。

 

 

    从这一观点出发,发掘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,成为眼下中国设计最重要的课题之一。想要表达自己,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,并且在了解的过程中,把方方面面的细碎表现凝聚起来,最终形成一种清晰、简明而又切中要害的形态。了解得越是透彻,表达的形式就越是简单、凝练。在生活中,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,在设计上亦是如此。

    然而在上述这一问题的背后,事实上还隐藏着一个或许更为重要的问题:“中国设计”对自我的挖掘与表达其实存在着一个参照物以及一种指向性,那便是西方社会,“什么是”的问题由此被转化成了“如何面对”,即今日中国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西方的他者。“表达”并不是最终的目的,建立平等的“对话”关系才是。“表达”不过是为了澄清自我形象,从而扫除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“对话”障碍。而在平等基础上,真正的“对话”还需要一种既有独立性、同时又带有开放性的语言。而这种“语言”的探寻,或许才是所谓“中国设计”真正关键的课题。

    2006年法国国际设计双年展之所以会邀请中国设计师参加,最早便是因为组委会看到了设计师蒋琼耳的部分作品,觉得她的设计“很有中国的精神,同时又是现代的,具有设计感的”。蒋琼耳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,又有法国留学的经历,正是在双重文化中她寻找到了一种设计的动力源泉。她的设计作品以现代的方式诠释中国传统元素,常常能使人看到中西技法的巧妙结合,不仅寻找及“表达”出了中国文化的某些底蕴,而且以纯现代的手法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建立起了一种“沟通”与“对话”的可能途径。

    近几年来,蒋琼耳行走于上海和巴黎之间,在尚街LOFT中,她开设了一家新的创意店铺:QCConcept琼耳概念。在这间概念店里,以红白为基础的空间色彩,结合简化的中式概念符号,构造出强烈的空间视觉,传递出关于“中国设计”的一种理念、一种生动气韵。